合利士-记录合利士大小事,传递合利士好产品
从“依赖”到“协同”,破解电机非标定制的协同困局
作者: 自媒体运营 编辑: 自媒体运营 来源: 发布日期: 2025.08.26
信息摘要:
在智能制造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非标自动化设备已成为电机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“标配”。从定子绕线、转子装配到整机测试,一条条高度定制化的产线正取…

在智能制造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非标自动化设备已成为电机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“标配”。从定子绕线、转子装配到整机测试,一条条高度定制化的产线正取代传统人工工位。表面上看,这是场由技术驱动的效率革命;然而,在这场看似繁荣的非标定制热潮背后,许多电机制造企业,已然患上「非标定制」依赖症。

  定子绕线图(AI生成)

为什么?

因为,部分企业将非标项目全权委托给自动化设备厂家,而自己则退居幕后,充当起“需求提出者”和“最终验收者”的角色。一旦设备交付不达预期,便归咎于厂家“设计能力不足”或“理解偏差”。(虽说的话糙理不糙,但真实原因却存在。)

殊不知,真正的症结,往往不在于厂家,而在企业对非标定制上本质意思的误解与参与缺位。下面就来详细剖析。

依赖背后的“三重缺位”。

(1) 需求缺位:想省人

许多企业在提出非标需求时,仅停留在“想省几个人”、“提升点效率”等这类模糊表述。这类企业通常由于自身未能系统梳理自身的工艺痛点、节拍瓶颈与质量控制关键点,便将 “如何实现自动化”的难题全盘抛给设备厂家。其本质上是将工艺定义的责任外移,最终导致设备设计与实际生产脱节。

(2) 过程缺位:阶段性参与验收

在项目执行中,完全由设备厂家主导设计与开发,企业往往只在方案评审、出厂验收和现场调试等关键节点出现。这不仅导致企业无法及时反馈真实产线的细微变化与潜在风险。更为严重是,工艺工程师与设备调试工程师间缺乏持续沟通。

  电机自动化设备验收图

(3) 能力缺位:知识的“空心化”危机

长期依赖外部设计,使得企业在部分内容上逐渐丧失对自动化系统底层逻辑的理解能力。导致他们无法评估方案的可行性,难以在调试中提出有效的优化建议。

那为何协同如此艰难?

因为这种“依赖症”的形成,绝非偶然。

第一, 许多企业将非标定制等同于“采购设备”,认为只要付钱,厂家就应包办一切。从而忽视了非标定制项目的核心点。

第二, 在企业内部,工艺、生产、设备、质量等部门往往各自为政。当面对外部设备商时,缺乏一个统一的技术接口来整合需求、协调资源。

第三, 企业追求快速交付,不愿投入时间参与漫长的协调设计过程。

那么,要根治“非标依赖症”,须重构企业与设备厂家的关系。

1.  企业需承担起工艺定义的责任。通过跨部门协作,梳理技术需求(明确节拍目标、质量标准、空间限制、维护要求等关键参数)

2.  参与项目进度,从方案构思、3D评审、样机测试到现场调试。

3.  建立共同语言:推动企业工艺工程师与设备厂家设计团队开展联合工作坊,让设备设计从概念阶段就充分考虑可制造性、可维护性与可扩展性。

  合利士业务流

非标定制的本质,是为解决独一无二的制造难题而进行的创新探索。它无法通过简单的“购买”来实现。电机制造企业须认识到:自动化设备厂家是“解决方案的实现者”,而企业自身才是“问题的定义者”与“价值的最终承载者”。

摆脱“非标依赖症”,并不是拒绝外包,而是重塑合作模式,从被动依赖走向主动协同,从信息孤岛走向知识共享。唯有建立真正的“共同语言”,才能让每一次的非标定制,都成为企业迈向智能制造的坚实一步。

而在这条协同进化的道路上,合利士是您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。我们深耕电机制造领域十余年,始终专注于为各类电机(包括新能源汽车、轨道交通、汽车电动零部件、人形机器人、低空飞行器、家电及工业领域)提供数智化整体解决方案。我们深知,真正的自动化,不是“拿来主义”,而是基于对电机工艺的深刻理解,与企业携手完成的定制化创新。

如果您正在寻找非标电机自动化设备定制的需求,合利士愿做您智能制造路上的“共同语言”构建者(欢迎访问合利士官网查看设备详情或评论区留言)。让我们从一次深入的工艺对话开始,共同打造属于您的高能效、稳定、智能的电机生产线。

【相关推荐】

查看详情 + 上一条 2025,为什么新能源电驱动行业“安静了”?
查看详情 + 下一条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形机器人的关节肌肉设计采用线性执行器?